如何破解“钱”的难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和核心,而“钱从哪儿来”是前提和根本,更重要的是“钱花到哪里去”。
投入发展资金1亿元,推动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倾力支持“三农”发展。
安排贴息资金1591万元,实行“福田贷”普惠金融产品,撬动金融资金5.6亿元,让金融“活水”惠及全市农户1.21万户,促进农户增收3.5亿元。
安排奖补资金8383万元,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累计奖补项目440个。
投入扶贫资金2900万元,全力做好脱贫攻坚投入保障、财税政策支持等工作,推动脱贫攻坚不断纵深发展。
近年来,永安市财政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探索投入方式创新等形式,源源不断地向美丽乡村建设“输送”真金白银,以“输血”促“造血”,进一步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精准扶持,提升“造血”功能
走进小陶镇五一村,规划整齐的钢架塑料大棚成方成片,目光所及无不显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大棚里,村民廖成庚正在忙活着对红心火龙果苗进行冬季管护。由于管理到位,今年他种植的4亩大棚火龙果走俏市场,上一批果销售2500余公斤,收入4万多元。
然而,几年前的五一村,可不是如今的模样。
“几年前我们村离乡务工多达60%,留守村民全靠一亩三分地赚点小钱,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体经济更是一穷二白。”五一村党支部书记赖兆清说。
针对造血能力不足、优势产业不突出的问题。去年,永安市财政整合各级涉农资金,加大对五一村资金投入,扶持全村建设80多亩蔬菜大棚,并将该村列为全市十个重点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持续4年,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工程。
如今,五一村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化大棚吸引多家农业企业入驻,火龙果、百香果、葡萄、莴苣等农特产品成为五一村的“新宠”,畅销全国。
2020年,五一村村财收入达58万元,是2013年的9倍,农民人均收入达3.41万元。5户贫困户以生产资料或土地经营入股合作社,年分红300元/户,去年实现全部脱贫。
“为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永安市财政局及时梳理各村特点,按照‘一事一议’精选项目,考虑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长远“造血”功能,还有项目的具体进展和成效。”永安市财政局局长罗鑫锋说,我们还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依托“多线带动、全域提升”思路,整合各级涉农资金1.51亿元,扶持主导产业优化升级。
今年,永安市投入2896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投入3800万元实施重点中型节水灌溉工程新增及恢复灌溉面积1.44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2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82.41万公斤,新增节水能力1066.42万立方米。投入2000万元用于十个重点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贫困村造血困难,永安市帮助贫困村对接项目37余个、争取项目资金1100余万元。
近日,燕北街道西坑村莲花新村交付使用,40户村民喜提新房。
从一个破落残旧的村庄,到整齐划一的美丽乡村,这个一度因为资金链断裂,工程停工、烂尾的新村能够重启,永安市财政部门功不可没。
统筹美丽乡村建设、扶贫、组织建设、村庄复垦、一事一议等资金、政策,2018年莲花新村项目顺利重启,并于今年10月竣工交付村民。
多元投入,提升乡村“颜值”。近年来,重点围绕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公益设施布局,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资金6000万元,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
至目前,全市创建“绿盈乡村”累计完成191个,建设公路34.405公里,实现78个乡村小区宽带网络全覆盖,完成无害化厕所41760户,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财政贴息,拓宽筹资渠道
“现在遇上手头紧,买地膜、肥料的时候再也不用发愁了。”说起“福田贷”,北美冬青苗木种植户肖文忠面带微笑。
什么是“福田贷”?过去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贷款难、贷款贵。永安以“三权分置”改革分离出的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盘活农民手中最重要的资产——土地,探索推广“福田贷”这一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
永安市把推广“福田贷”作为当年为民办实事项目,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每年给予2.5%的贴息,这意味着年利率5.06%,农户实际只需要承担月利率不到3‰。
“我们主要和永安市农商行合作,为了鼓励银行放贷,我们提供财政贴息,减轻贷款方资金压力。”罗鑫锋如是说。
“种植苗木的时节最缺钱,化肥、农药再加上工人工钱,缺口将近5万元。以前都是先赊后还,要算利息,现在用‘福田贷’贷款,随用随借随还,5万元一年能省几千元利息。”
肖文忠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与此前贷款相比,5万元满打满算一个月可省下320元,一年就是3000多元,目前,自己通过‘福田贷’贷款,种植北美冬青30多万株。
“播种时节最缺钱,以前买农资都是先赊后还,要算利息,现在用手机就能贷款,当场结账,1吨肥料能省下100多元钱。”青水畲族乡龙吴村菜农郑宜华种植几十年烟叶、水稻和莴苣,受制于资金难题,始终围着几亩地转。
“种菜要想富,地里要开‘杂货铺’。”郑宜华笑着说,“杂货铺”就是品种要多样化,新品种品质好、市场好、价格高,可是种子贵、投入大,过去想开“杂货铺”有心无力。受益于“福田贷”,老郑手头有了活钱,告别“老三样”,种起了线椒、黄瓜和花菜这“新三样”。
2013年,永安成为国家第二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进行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2017年,在完成确权颁证后,永安推出一款基于土地经营权质押的小额贷款产品——“福田贷”。
今年,永安市通过1591万元的财政贴息,撬动5.6亿元资金进入乡村,惠及农户1.21万户。。利率低,操作简单,“福田贷”被当地许多农户形象地称为“农民自己的信用卡”。
以“福田贷”为基础,永安市财政部门探索拓展“毛竹林经营权+信用”“农村集体资产股权+信用”“农村住房+信用”等新模式,让更多农村资产转化为金融活水。
此外,永安市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撬动作用,调动全市乡贤、龙头企业、工业园区与乡村共建项目41个,撬动社会资本3.1亿元。
发挥起农民的积极性,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掀起农民集资捐资、投工投劳建设新农村、美丽乡村的高潮,全年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达23680人次。
以点带面,推动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产业融合类项目不仅辐射带动效益好,对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有不小的作用,近年来,永安市各级各部门都在积极招引产业融合类项目,市财政也加大了扶持力度。
立足辖区丰富红色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安砂镇将红军渡口、苏维埃政府遗址、钱廪山革命战斗遗址等近10处景点进行串联,成功打造出一条红色文化旅游风景线。
“开发红色文化,既为乡村旅游增添了内涵,也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一举多得。”安砂镇安砂村党支部书记范家和说,目前安砂已经成功打造出3条研学路线,去年,仅接待红色研学游客就达到8000多人次。
安砂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和永安市财政部门发挥的作用息息相关。
“依托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永安市财政局每年为安砂村向上争取发展资金,并统筹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一事一议等资金,助推安砂文旅融合发展。”罗鑫锋说。
近年来,永安市财政局充分发挥部门职责作用,与文化旅游部门紧密结合,积极筹措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创建,助力文旅行业发展,让“诗”和“远方”走在一起,促进全市文旅融合。
安贞堡、贡川古镇、安砂红军渡口等一批农业旅游、红色旅游、森林康养旅游景点不断开发。2020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超50万人次、旅游收入1.1亿元。
在永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园区的天昱竹业展厅内,展示着即将出口欧美的竹制工艺品。毛竹不仅给永安人带来了绿色的生态环境,也成为当地百姓的支柱产业。
毛竹加工由原料初加工发展为产品设计、竹产业及销售等毛竹全产业链,竹企业集聚发展,与财政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围绕建材纺织、交通物流、林竹加工、新型材料等行业,永安市财政部门通过财力结算、融资服务、推动土地开发利用等方式,加大财政投入,累计安排各类财政扶持资金14981.9万元,促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招商环境,打造乡村特色工业产业链。
从前端到终端,永安市打造全竹产业链条,培育全市笋竹加工经营企业近200家,打造集装箱底板、车厢底板、竹香芯、竹家具等20个系列400多个品种的笋竹产品,竹产业产值达170亿,全市农民通过竹产业链人均收入达7000元。
今年,贡川石墨烯产业园、小陶竹产业园等乡村产业园区产值扩大25%,本地就业村民收入超过城镇人均水平,集镇周边从事房屋租赁、交通运输、饮食休闲等行业农户随产业园兴起收入大幅增长。
永安市财政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紧抓住重点任务,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多举措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财政政策“红利”转化为三农资金“活水”,全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