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马潞生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年1月4日)
同志们: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的形势下,我们召开全省财政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7年财政工作,研究部署2008年财政重点工作。省委、省政府对财政工作非常重视,会前专门听取了财政有关工作汇报。黄小晶省长还专门给这次大会作了重要批示,对2007年我省财政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如何做好2008年财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今后的财政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深入贯彻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
12
月19-20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谢旭人部长作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不断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会议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中央领导对财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和关心财政工作,温家宝总理
审阅了这次会议的报告,并对财政工作作了重要批示,要求
:
2008
年财政工作有三点要予以重视:第一,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进一步改善民生和扶助困难群众;第二,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方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转移支付,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第三,增强财政预算编制和管理的科学性,自觉接受监督。
(二)谢旭人部长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
1.
回顾总结了近年来财政工作
(1)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较好。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1-11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8177.12亿元,完成预算的109.3%,比上年同期(以下简称同比)增加12093.53亿元,增长33.5%。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收入26854.74亿元,同比增加7248.04亿元,增长37%;地方财政本级收入21322.38亿元,同比增加4845.49亿元,增长29.4%。
预计全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5.1万亿元左右,增长31%左右。
1-11
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37084.77亿元,完成预算的79.7%,同比增加7473.55亿元,增长25.2%。
(2)财政宏观调控成效明显。
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继续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加大调控力度。研究提出了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的方案,15500亿元特别国债已全部发行完毕。调整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和证券交易印花税的适用税率。完善了
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关税和加工贸易等政策。增加补贴鼓励目录内的产品和技术进口。安排资金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财政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
(3)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有力。
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规模增加、范围扩大、机制完善。产粮大县奖励、粮食最低收购价、以及促进奶业和油料生产发展、稳定化肥市场价格的各项财税措施有效落实。建立了生猪良种补贴和能繁母猪保险制度。土地出让收入向新农村建设倾斜,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收入严格按规定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以及耕地开发。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4)解决民生问题迈出新步伐。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推开。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顺利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到全国86%的县(市、区),参合农民达7.3亿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初步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对受猪肉等日常消费品价格上涨影响较大的城市低保人员和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等给予补贴。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财政配套措施及时出台,相关税费扶持政策进一步明确。
(5)财税改革继续深化。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迈出重要步伐,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
中央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始试行。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扎实开展。调整“三奖一补”政策,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6)财政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强化。
消化部门结余资金的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建立。国库现金管理稳步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推行公务卡管理试点。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顺利开展。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继续规范。企业所得税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一批财政法律法规已经出台。新的《企业财务通则》颁布执行。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上市公司和部分国有企业顺利实施。会计准则等工作稳步推进。
(7)财经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拓展。
会议还总结回顾了过去五年的财政工作:
财政收支规模上了新台阶,
2003
年-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约17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加10万亿元,年均增长22%,有力地保障了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财政宏观调控作用有效发挥,
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及时、有针对性地完善调控措施,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
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持续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着力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财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全面取消,农村税费改革顺利转入农村综合改革新阶段,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税制改革扎实推进,各项预算制度改革向纵深拓展,财政体制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财政管理不断规范,
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逐步规范,
依法理财深入推进,
财务会计制度进一步健全,财政监督机制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2.
会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
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不懈地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综合运用税收、预算、国债、贴息、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多种工具,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控总量、调结构、促协调,不断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及时性、针对性、协调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财政宏观调控水平。
(2)坚持以人为本,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逐步退出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妥善衔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
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优先
保障和改善民生,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
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
支持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促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3)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
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预算管理机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推动形成合理的资源、环境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4)坚持依法理财,强化科学管理,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完善财政法律法规体系。强化财政预算管理,逐步将所有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建立综合财政预算。改进超收收入使用办法,逐步将超收收入转入下年度使用。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和监督考评机制。强化财政监督。推进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
(5)坚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强化财政工作组织保障。
3.2008
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
2008
年预算初步安排如下:中央财政总收入32321亿元,比2007年预计执行数(下同)增加3889亿元,增长13.7%。中央财政总支出34621亿元,增加5221亿元,增长17.8%。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180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48847亿元,增加7167亿元,增长17.2%。地方财政总支出48847亿元,增加7167亿元,增长17.2%。地方财政收支平衡。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初步安排,全国财政收入58203亿元,增加7138亿元,增长14%;全国财政支出60503亿元,增加8470亿元,增长16.3%。
2008
年主要工作:
(1)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完善和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2008年中央财政赤字比2007年预算减少650亿元,比预计数减少2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0.6%左右。
(2)强化和完善支农惠农政策。
加大支农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支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继续推进支农资金整合,采用公式法等方式科学分配支农资金,并利用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等手段,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积极支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3)大力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相关政策;全面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加强廉租住房保障。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4)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
促进科技创新。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全面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5)积极稳妥地深化各项财税改革。
深化税制改革。全面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配套措施。改革资源税制度,实行从价计征和保护资源的方法。研究建立环境保护税制度。完善财政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扩大农村综合改革范围。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支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6)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严格预算管理。科学编制预算
。加强收入征管。强化支出管理。推进财政法制建设。加强财政监督。加快金财工程建设。
会议还对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二、回顾总结2007年全省财政工作
2007
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统筹协调职能,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集中财力办大事,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一)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07
年,我省经济保持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省各级财税部门共同努力下,据快报统计,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84.27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12.2%,同口径增收271.5亿元,增长26.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00.03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14.7%,增收158.86亿元,增长29.4%。全省地方财政支出完成亿元,为年度预算的%,增支亿元,增长 %。自2003年以来,财政总收入年平均增长23.5%,增幅逐年提高,呈现出持续上升、收入进度均衡、增幅较高的特点。在财政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收入质量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15.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91.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收入的稳定性增强。
各地市的收入持续协调性也较好,九个设区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均超过20%,其中,厦门、龙岩、漳州、南平和宁德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均超过25%。地市间收入增幅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区域间收入增长的协调性继续提高。
不断做大的财政蛋糕,为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
各级财政注重突出两个“着力”,坚持把老百姓“需要不需要、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财力倾斜的重要依据,集中新增财力重点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切实解决就学问题。
2007
年,全省教育支出达158.79亿元,增长17.3%,占财政支出比重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位。一是资助困难学生。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寄宿生予以生活补助,对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二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按三类县“一费制”杂费标准执行。三是支持全省基础教育“以奖代补”,改善中小学和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的办学条件。省级财政筹集资金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改造力度。
切实解决养老问题。
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政策,适当调整各县(市、区)的分档标准和补助系数,减轻各地财政支付压力。二是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农村低保标准从家庭年人均收入1000元提高到1200元,全省农村低保对象从原来的75万人提高到78万人。三是做好城镇低保工作。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各地,积极探索城市低保“以奖代补”的资金分配机制。四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并确保及时足额发放。
切实解决就医问题。
一是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并将政府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的标准从人均40元提高到50元,省级财政支出7.74亿元。二是稳步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工作。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各地开展城市医疗救助工作,试点县(市、区)从原来的24个增加到53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63%。三是切实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按照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的原则,以用人单位缴费为主,将农民工纳入大病医疗保险统筹范围。四是省级财政从超收中支出13亿元,解决全省医改前关闭破产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针对猪肉价格上涨过快问题,省级财政及时拨付资金,稳定生猪生产和供应。对受猪肉等日常消费品价格上涨影响较大的城市低保人员和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等给予补贴。对受成品油价格调整影响较大的渔业、林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和出租车等行业给予补贴。针对强台风暴雨灾情,积极筹措并及时拨付救灾救济资金,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解决生活困难,发挥了财政的应急保障作用。
(三)发挥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预算内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政府债务资金等财政性资金,通过创新政府投资机制,吸引带动社会性资金,投向重点项目,支持铁路、公路、港口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构建
海峡西岸综合交通体系。如
我们已落实温福、福厦等5条铁路省级资本金23.12亿元,以财政信用为依托落实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额度55亿元,向财政部争取到我省铁路建设附加费征收延期至2010年底的政策,有力支持我省铁路建设;支持省高速公路公司发行40亿元短期融资债,落实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额度68.4亿元,加快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此外,还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4.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1亿元),支持永武高速公路、农村道路及福州城市交通项目建设。
推进重点财源建设。
充分运用贴息、补助、奖励等财政杠杆,支持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和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继续实行出口退税超基数地方承担部分由省级统一负担的政策,实行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助、省级重点开发区奖励、外经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补助、出口企业品牌建设补助、全省外经贸事业发展奖励、企业反倾销应诉援助和境外加工贸易及加工区补贴等一系列财政扶持政策,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实施旅游项目带动,加大对旅游重点项目、世遗申报项目、山区及红色旅游项目的建设,支持旅游经济发展。支持节能、节水、节电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促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支持完善“6.18”长效机制,
建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支持“数字福建”信息化基础设施、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项目建设,以信息化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扶持粮食批发市场,引导社会投资主体参与重点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推动“引粮入闽”工作。支持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和有害生物预警监控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农业信息“三大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四)统筹协调推进和谐建设
围绕城乡统筹,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新增政府投资、教育、卫生、文化支出重点向新农村建设倾斜。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水利“六千”工程、标准农田、年万里农村路网、农业综合开发、防灾减灾体系、农业生态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落实财政补贴政策。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规模增加、范围扩大、机制完善。落实石油价格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良种补贴、强制免疫疫苗补助等一系列惠民惠农政策。三
是
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完善森林火灾、水稻种植、农村住房、渔工责任和渔船保险试点工作。四是支持农村扶贫开发。采取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支持第二轮省级22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推进“造福工程”,支持边远偏僻自然村的贫困群众实施造福搬迁。继续落实科技扶贫、小额信贷贴息等扶贫措施,帮助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产。
围绕区域协调,进一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加大对基层财政的扶持力度,增加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补助、调资专项补助、农村综合改革政策补助,
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六挂六奖”办法,
激励县市财政自我发展
。扩大
“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范围,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围绕人与自然和谐,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一是
支持“五江二溪”等重点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项目,完善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支持以饮用水源保护、污水、垃圾、畜禽养殖为重点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引导企业自发主动治理。
二是
支持村镇环境整治。
开展家园清洁行动,设立
村镇环境整治专项资金,
采取“
以奖代补
”方式,
统筹用于全省农村环境整治达标奖励。
三是
支持发展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农业。继续推进“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四是
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结合起来,完善生态公益林分类管理和资金补偿办法,继续支持沿海防护林建设,促进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五)财政改革和监管有序推进
财政改革稳步推进。
部门预算改革在全省范围推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进一步
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继续深化,省级新增181个二级预算单位实施改革,九个设区市改革全面推开,实施改革的预算单位达742个。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实现国库直接支付
。全面开展
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核实工作,建立义务教育化债省、市、县财政共同负担机制,同时,由于化债试点条件成熟,我省还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农村义务教育化债试点省份。
积极筹措资金,稳步推进工资改革。资金整合试点继续推进,我省被列入全国6个省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省,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的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对省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政府采购改革稳步开展,运作制度不断完善,等等。这些改革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制保障。
财政监督不断加强。
对部分省直部门预算执行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县市财政运行质量检查,提高县市财政运行质量。加强地方金融财政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强化会计监管力度,推动全省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切实落实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要求,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进一步加强财政投资评审,节约财政资金。
财政管理逐步规范。
对全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严格限定资金的使用范围。初步建立支出进度目标考评责任制,加强结转资金管理使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预算、决算编制,提高预算、决算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六)机关作风建设成效显著
厅党组一直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把抓好机关党建、改进机关作风作为推进财政中心工作的重要手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干部素质,提升工作水平。
机关党建成效明显。
我们始终把党建工作融合在财政工作中,教育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注意培养“七种能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树立了财政新形象,形成了推动事业发展的合力。去年,我们开展全省财政系统“双先”评选表彰活动,全省共有81个集体、92位同志受到表彰。其中有2个集体、2位同志受到财政部表彰。并召开全省财政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进一步弘扬新风正气。我们还有几个“首次”:省财政厅同时荣获第四届省直机关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和第九届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分别受到省委、省委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的表彰,这是首次。黄忠界同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在全省财政系统是首次。
行风建设扎实推进。
在完善规范财政管理的一系列基本工作制度,健全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否定报备制、督查通报制、责任追究制、效能考评制和效能告诫制等一系列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我们着力解决群众和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财政运转中的薄弱环节,着力构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政务环境不断优化,机关作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各市、县、区财政局在当地民评办的组织工作排名和群众满意度排名中大多排在前列,其中,泉州丰泽区、晋江市、龙海市、龙岩新罗区、上杭县和南平延平区等财政局在当地多次取得民评工作第一名的好成绩。
干部素质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选人用人公正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完善竞争上岗办法,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通过良性有序的内部轮岗、到艰苦地区挂职和到复杂环境重要岗位任职等,多岗位培养锻炼干部。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干部岗位培训,鼓励和支持在职干部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更高层次学历和报考专业技术职称,提高干部的理论素质和工作技能。目前,具有特色的财政文化初步形成,讲文明、勤学习、重服务、比奉献、争先进的良好氛围在全省财政机关蔚然成风,成为全省上下干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回顾我们的工作,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统筹协调”作为主线贯穿于财政工作之中。一是坚持“雪中送炭”,努力解决统筹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坚持“多予少取”,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完善省对下财政体制,不断加大省对下转移支付力度,财力配置向基层和困难地区倾斜,较好地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坚持“做大做强”,努力为统筹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财政实力不断壮大,收入的增幅、收入的质量逐年提高,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三是坚持“集中财力”,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抓住重点、围绕大事集中财力,通过培植财源壮大财力、机制创新集聚财力、深化改革统筹财力、科学运作整合财力、加强监管盘活财力、争取支持增加财力。四是坚持“真正为民”,努力办好惠民实事。着力民生、着力民心,集中新增财力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卢书记、黄省长对集中财力办大事作过多次批示,在前段时间财政厅呈报的一份集中财力办大事专题总结材料上,卢书记又作了重要批示,这是对财政工作的肯定和鞭策。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也凝聚着全省广大财政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在此,我谨代表省财政厅党组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部分基层财政仍比较困难,基层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财政监督有待进一步加强
。这些问题将通过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改进
逐步加以解决。
三、2008年全省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
2008
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十分重要。刚刚闭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经济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也提出了明确的财政工作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方针,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改革,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财政科学管理,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财政干部综合素质。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