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
福建省财政厅预算处
历史的画卷总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在接续奋进里书写。在砥砺奋进的新时代,放眼八闽大地,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周末假日,总有人在岗位上默默坚守。
福建省财政厅预算处便是这样一个集体。深夜的财政大厦16楼办公室,常常能看到忙碌而热闹的场景:窗外,夜色如墨,万籁俱寂;室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的工位上不时传出键盘敲击的脆响,通宵达旦加班也是常有的事。
这是一个讲政治、精业务、善作为、强作风的团队,他们牢记“与时俱进,振兴财政”嘱托,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着力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不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他们担当作为,服务大局,助力高质量发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基层平稳运行。
数据无声,却是最好的证明。从2019年到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3053亿元提高到3592亿元,年均增长4.2%,收入规模位居全国第12位,不断做大财政“蛋糕”的同时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保持财政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实现“以政领财、以财辅政”。
成绩是激励,更是鞭策。五年来,处室多项工作获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通报表扬,先后于2022年、2023年被授予福建省直青年文明号、省级文明号;党支部获评福建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直机关第一批“达标创星”示范党支部等称号;多名干部个人分获全国、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讲政治 保驾护航高质量发展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年半,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进入新时代,亲自擘画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多年来,福建敢为人先、爱拼会赢,在改革中率先破题、在开放中勇立潮头、在创新中走在前列,努力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建设新福建,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提供坚强财力保障是预算处干部心里沉甸甸的责任。他们深深明白,必须把有限的资金花在紧要处,用在刀刃上。为此,他们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领域支出,省市县三级联动发力,集中财力办大事。预算处坚持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政治账,将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细化为一项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有条不紊推进各项工作,重点做好“保、调、筹、联”四篇文章。
聚焦“保”,支持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五年来,省级预算安排科技投入增幅每年不低于10%,教育支出年均增长6.7%,省级人才专项资金从每年4.5亿元提高到10.5亿元,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重点支持建设省级创新实验室、福厦泉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受益于此,福建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组建“科研兵团”,高标准建设了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等7家省创新实验室,解决相关领域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产业化共性技术难题,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以宁德时代为例,依托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其正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的创新高地和技术引领者,创新动能加速释放,2023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较2018年增长约19倍、超10倍,大大反哺了地方财政收入。
聚焦“调”,支持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七成左右,容纳超八成以上城镇劳动力就业。2023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专门研究部署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预算处的干部们积极响应。通过调研,他们多渠道筹集资金,主动调整优化支持方式,认真研究资金保障建议,加快打造“5+5”千亿级省级政府引导基金矩阵,将支持企业发展相关贴息资金新增至12亿元,用于支持技改项目融资专项资金贷款规模从300亿元提高至400亿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贷款规模从80亿元提高至200亿元,发行两期民营中小微企业提质争效专项资金贷款共200亿元,大幅降低各类市场主体融资成本,加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聚焦“筹”,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任务目标,预算处做好资金保障,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共同测算任务资金需求,梳理分析省直部门用于支持农村方面的专项资金,逐一与相关部门沟通,做好协调工作,取得部门的理解支持。通过省级部门资金整合,最终形成2024—2028年128亿元资金统筹方案,其中从省级10个有关部门专项资金中统筹整合资金55亿元。这些资金的落实,将推动建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一千个以上,带动全省一万多个村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聚焦“联”,支持实施生态省战略。2016年,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预算处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发力,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在闽江流域和九龙江流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采取“中央争取一点、省级统筹一点、市县配套一点”的统筹方式,有效保障重大生态项目的实施。项目生态环境效益凸显,老百姓获得感显著提升,闽江山水工程获财政部绩效评价“优秀”等次,入选财政部改革发展生动案例;九龙江山水工程20项绩效目标全部完成,10项数量指标超额完成,龙岩市漳平生态脆弱区域修复及森林保护能力建设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
打开预算处的任务清单,同样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探索海峡两岸融合新路、创造高品质生活等作出积极贡献。预算干部灵活运用财政奖补、贷款贴息、产业基金、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加强财政政策研究,注重政策取向的一致性,确保政策出台前、执行中的协调配合,打好政策“组合拳”,有力有效支持推动高质量发展。
精业务 尽力而为增进民生福祉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强调“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预算处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预算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的深厚人民情怀,秉持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精打细算、节用裕民,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做好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资金保障工作。
五年来,预算处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紧密围绕医疗、教育、养老、住房、就业等,选择人民群众感受深刻、呼声强烈、期望较高且当年内能完成的民生项目,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与此同时,认真做好资金拼盘计划,统筹好各类财政资金,增强与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的衔接,资金由省级以上政府投资为主,市县配套为辅,尽量减少基层负担,并通过政府引导,鼓励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确保资金能够有效落实。预算处还全力做好资金全过程管理,有力保障了各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
老项目持续焕发新光彩。200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接连两次作出批示,吹响治理餐桌污染这场战役的号角。在他的支持下,福建在全国率先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被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并延续至今。多年来,预算处做好资金筹措与落实具体工作,确保全省食品安全状况稳定向好。
新项目力求做出新亮点。这几年,校园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为此,预算处主动靠前,多次与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的业务处室研究建设方案,共同推动提升完善2067所中小学校园周边及内部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列入省委省政府办实事项目。这个项目每年按一定比例,逐步在各所中小学校园周边及门口设置路桩等设施,确保“校门口的安全”。相关举措得到了广大师生及家长的好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五年来,预算处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财力支持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残疾人补贴、城乡居民养老金等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基本公共卫生人均筹资标准稳步提高,就业创业资金持续增加。全省民生支出从2019年的3860亿元稳步增加到2023年的452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七成以上,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善作为 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郡县治,天下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保障基层平稳运行,首当其冲就是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可以说,“三保”是基层政权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国家长治久安。
为让基层财政有钱保障“三保”,预算处不仅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各个重点领域的财力下沉注入源头活水,还想方设法从财力性补助方面加大对市县支持。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补助资金是最主要的两项财力性转移支付,为确保基层财力稳定可靠,预算处牵头建立两项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每年都比上一年有所增加。五年来,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年均增长14.6%,均衡性转移支付年均增长9.7%。
基层财力有保障是第一步,还要把“三保”真正摆在各项财政支出的首位予以优先保障。守正创新,预算处在全省所有县(市、区)上线了“三保”专户,省市县三级库款资金按需足额调拨到专户,仅能用于拨付“三保”支出,确保资金不超范围使用、不违规调出专户,最大限度保障“三保”资金优先安全。在每月关键节点,一旦专户资金无法覆盖需求,系统就会自动发出预警提示,并同步暂停相关地方非“三保”支出,直至预警解除。这项真刀真枪的精准改革,不仅得到省委主要领导点名表扬,也让许多基层财政局长点赞。闽清县财政局局长就表示:“有了这条不可逾越的硬约束,让我们基层财政在资金使用规划上也更有底气,在资金优先使用方面松绑了基层财政。”
落实“三保”保障责任,要把钱守住,还要把钱花出去。为打通“最后一公里”,预算处组建一支“三保”执行监测小分队,从每个县的工资发放日到每月中旬终了前,再到每月结束前一周,盯着每个“三保”专户的库款流水,盯着每一条“三保”预算指标的执行进度,甚至熟悉了解县里人行、商业银行的关账时点,用“保姆式”服务确保“三保”资金“一天不能迟、一分不能少”。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预算处力求用好这一“法宝”,组成一支挂钩联系基层预算分队,以全方位的视角为基层财政分析问题、谋求实招、疏解难题。有一次,处里在分析基层数据时发现某地市财政运行中可能存在短板,便立即组队赴现场摸清情况,并形成调研报告呈报厅领导。厅领导接报后亲自带队开展上门服务,向当地政府领导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次日,调研组就收到当地财政局局长发来的感谢信息:“这种帮扶指导及时传导压力,市里立即成立工作小组,一一分解落实任务,由专人专班推进,有力推动财政部门的工作开展。”
强作风 铸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预算队伍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对财政干部提出重要要求——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廉洁高效。预算处共有15名干部,全部为大学及以上学历,其中40%以上为硕士、博士,既有扎根多年的“老预算”,也有刚刚轮岗的“新鲜人”,但无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每个人都主动学思想、学理论、强业务、强技能。他们深化对“财政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认识,自觉把讲政治的要求贯彻到制定重大财政政策、推进重大财政工作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敢打硬仗、连续作战的精神,高质量完成一项又一项急、重、大的财政工作任务。他们在参与资金分配、政策制定中,坚守底线,廉洁奉公。
这是一支恪尽职守的队伍。2022年底疫情转段,正值新一年预算编制的关键时间节点,需要测算大量数据,准备多项材料。任何一个环节耽搁,都有可能影响省人代会审查省级预算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时任预算处长李洁虽已升任厅总会计师,但她仍然带领预算处同志主动请缨,在单位旁边申请两套宿舍封闭办公,连续20余天吃住在隔离点,不少干部的家属生病也无法回家照顾,最终确保预算编制工作按时完成并过会。陈轩、林群伟、刘永杰等几名同志始终未感染病毒,保持“全勤”记录,被大家戏称为“天选打工人”。林群伟说:“其实,哪有什么‘天选打工人’,只不过是全处上下敢于担当、迎难而上,还有家人识大体、顾大局的结果。”
这是一支锐意进取的队伍。预算处干部深知,财税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拿出更大勇气、更多举措破旧立新。处长林炳豪一贯重视以改革创新谋划全处工作,特别鼓励大家转变思路方法,既苦干更巧干。今年春节,他深入思考建设税源监测分析信息化平台方案后,开假第二天就把任务交给年轻博士刘祎。接到任务后,刘祎一心扎到平台建设上,经过几个月努力,目前平台实现对全省超50万户企业税收情况实时监控,开展多维度分析,并应用于财政收入组织和培植税源,办成了一件财政部门过去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难事。
这是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预算干部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在实践中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刘永杰常年处于“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节奏,2021年突发心动过速紧急入院治疗;第二天病情稍有缓和,他返岗忙完手头紧急任务后才请假接受手术。赵晓静深知预算处“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每个人要同时承担好几项工作任务,“一个萝卜好几个坑”;为少请几天假,她安排自己在国庆节假期接受半月板手术,术后没休息几天就马上复工投入工作中。郑海英突发荨麻疹,全身奇痒难耐,仍坚持上班,只因为预算工作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一个人“掉链子”就会影响整体进度。
这是一支团结协作的队伍。以老带新传帮带,以新促老共进步。预算管理专业性强,他们重视在具体任务中实现以老带新。在上线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时,在推进预算评审、项目库建设中,何惠、陈珊等老将当仁不让,张琳男、李泉、林颖文等新兵也承担牵头任务。不仅如此,他们还手把手指导业务工作,“数据透视表怎么用?”“就业调剂金最早文件在哪里?”何惠、黄文星等面对新人的问题总是耐心解答。薛理斌、王善吉等年轻人,也在传、帮、带的温馨工作氛围中迅速融入。
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努力替政府管好用好“钱袋子”。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善团结、讲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努力打好“铁算盘”。这些年来,每年年度预算提请人大审议通过,并及时向社会公开。预算报告投票赞成率均保持在99%以上,2023年达99.81%,创历史新高。广大群众查看相关报告之后也说:“政府把钱花在了刀刃上,我们放心。”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福建省财政厅预算处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赓续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关于财政的重要论述和重大实践,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运用“财政+”思维,推动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贡献财政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