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荣主任就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的作用接受融媒体采访
来源:福建省财政厅 时间:2017-03-10 15:08

  3月3日,厅党组成员、农发办主任陈东荣就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的作用,接受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三农”新闻、东南视频、新福建APP采访。
  《福建日报》“三农”新闻于3月10日以整版篇幅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了报道,在《农业综合开发:新农田长出新农业》主题下,分别以《田埂里有了新效益》、《农田里有了新业态》、《土地资源有了新生命》为题,对农业综合开发各项工作及成效进行了详细报道。
  东南网视频以访谈方式对陈主任进行了采访,视频3月10日在东南网播出,陈主任访谈讲话大体内容如下:
  作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使命与重任,就是要求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途径,在助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示范引领作用。
  “十二五”以来的六年间,福建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完成中央、省级财政投入63亿元,完成实施土地治理项目273万亩,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820个、其他农口部门项目242个,极大改善了我省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当前,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是,紧紧服务于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总目标,通过“三着力两创新”,扎实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是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给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主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坚持政府引导基础上,完善高标准农田项目投融资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利用自有种养基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土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按照“全产业链集成式开发”的要求,鼓励各地以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同步进行相应配套产业建设,探索“高标准农田+新型经营方式+配套产业”的项目组合建设模式。
  二是着力支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优势特色产业2016-2018年发展规划,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倾斜支持。高起点、高标准、集中财力建设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平台项目,积极探索实施若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若干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发挥其对全省农业结构调整与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是着力助推精准扶贫,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对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原中央苏区县的支持力度,对于产业化发展等竞争性项目,适当降低准入条件,同等优先扶持。对扶贫开发重点县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特别是“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种植基地+农户”的好项目,要予以重点倾斜支持,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围绕上述三大重点任务,突出做好两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引入市场机制,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投融资模式。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2月中旬,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已与国开行等6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今后四年,上述金融机构累计将向我省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信用贷款200亿元,共同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扶持特色优势产业,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
  二是扩大有效投资,更大规模实施高标准农田“补短板投资工程包”建设。2017年开始,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式纳入补短板投资工程包,这将有助于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规模化整体推进建设。通过这一创新模式,在创新融资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力争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承担4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相信通过持续投入和机制创新,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将凸显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