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不断开创福建财政工作新局面

马 潞 生

同志们:

  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财政工作座谈会精神,总结分析上半年财政经济形势,讨论研究财政工作重大问题,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一认识,采取措施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下面,我先传达一下全国财政工作座谈会精神,然后就财政工作如何落实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谈一些贯彻意见,供同志们讨论时参考。

  一、全国财政工作座谈会精神

  全国财政工作座谈会于713日至15日在西安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贯彻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十年来财政经济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经验,研讨财政工作的重大问题,部署下半年的财政工作。为了更好地听取基层同志的意见与建议,会议以座谈会的形式,分片在西安和成都召开。参加西安会议的有19个省、市、自治区及计划单列市财政厅()长,财政部驻各省、市、自治区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专员,会议还邀请了30多位地市、县财政局长和有关新闻单位,共230多人。项怀诫部长亲临大会看望大家,并作了重要讲话。

  项部长首先围绕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深刻分析了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求全国财政系统的干部要认真学习“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其实质,把握“一个核心、两个精髓、三个突破”。“一个核心”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两个精髓’’是指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这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是我们党在长达80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中取得的最珍贵的经验,也是贯穿于江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的思想精髓。“三个突破”,一是将党建工作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并创造性地解决了现阶段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二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科学论述了共产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工作的关系;三是把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项部长在讲话中接着回顾总结了十年来财政经济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突出表现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稳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反腐倡廉取得重大进展等九个方面。同时,总结了10年来财政在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积累的五个方面基本经验:

  第一,讲大局、算活账、谋长远是理财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财政工作,不能就财政论财政,必须抛弃单纯财政观念,根据“发展是硬道理”和“经济决定财政”的思想,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积极发挥财政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相机抉择财政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并从中实现财政自身的良性循环和长远发展。近年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讲大局、算活账、谋长远的具体体现。

  第二,改革和创新是财政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靠的是改革和创新。财政工作所取得的成绩,靠的也是改革和创新。改革充满着矛盾和阻力,推进改革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于面对矛盾,敢于挑起重担,不能患得患失。今后要实现财政的持续、稳定发展,仍然需要不断推进财政改革,这既是时代和形势的要求,又是财政干部党性的体现。

  第三,争取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关键。这些年,尤其是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干部财政知识读本》的重要批语中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十分重视和支持财政工作”。2000年,党中央又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财税专题研讨班。各地也陆续举办了地厅级、县处级领导干部参加的财政专题研究班,极大地提高了各级党政领导对财政工作的认识水平和领导能力,有力地推动了财政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和艰巨,各级财政部门的领导同志,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向党政领导同志多请示、多汇报,向人民群众多宣传、多解释,争取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以取得新的突破、新的发展。

  第四,注重法制建设,强化监督管理,狠抓基础工作是做好财政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在不断强化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依法行政意识在不断增强,制定了一大批财政法律法规制度,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财政监督的重点已从事后监督逐步向事中、事前监督前移;监督方式已从简单的行政监督向法制监督、行政监督、中介机构监督、群众监督的立体监督体系发展。

  第五,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培养干部队伍,是做好财政工作的重要保证。

  财政工作的这些经验,归根到底,就是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来指导和推动财政工作。这是我们工作的致胜法宝。

  在谈到当前财政工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时,项部长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在深入学习领会“七一”讲话的过程中,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大意义。积极财政政策是财政工作从收收支支、砍砍压压、疲于应付的传统工作模式中解脱出来,按照经济形势发展的实际需要,主动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作用的一次成功尝试。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既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又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既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又有重大的社会效益。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增强了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提高了国际地位。近期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把这项政策执行好,落实好。国债资金要用于未完工程,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检查,有效解决国债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虚报项目,骗取、挪用国债资金,项目管理不严格、工程质量不高以及损失浪费等问题。

  二是要高度重视基层财政困难问题。总的讲,基层财政困难的成因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单纯的总量扩张向总量扩大和结构调整并重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阶段性现象,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各级政府要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作为“十五”时期财政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缩小地区差距的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积极稳妥推进县乡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调整教育布局;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要求,促进经济发展;要加强财政管理,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优良作风,反对铺张浪费。

  三是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由于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没有研究制定出妥善的解决办法以前,在当前影响经济发展的外部不稳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国务院决定调整工作步骤,暂不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农村税费改革的决定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正确的,目的是为了抓好试点,积累经验,更好地推进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对减轻农民负担的决策永远不会变。要注意的是,农村税费改革步骤调整后,并不意味着整个财政改革的步伐放慢。我们要始终以继承性、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性的科学态度,坚持改革。推动改革。

  对于下半年的工作,项部长提出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抓好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工作。二是努力增收节支,确保今年预算任务的完成。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改革。四是加强基础教育保障力度,切实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五是落实粮食风险基金,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和推动财政工作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讲话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凝结着时代精神和全党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深邃的历史视角和宽阔的世界眼光,展示了我们党紧跟时代、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胆略和信心。这篇重要讲话,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地回答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和前瞻性,对于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江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最为核心的就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系统、科学的阐述,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年来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创新。省委、省政府对如何贯彻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极为重视,今年初,省委决定把抓好“四大专题”、“两个基础”作为福建省深入学习贯彻的重要内容,在全省上下掀起了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高潮。最近,在省委召开的六届十三次全会上,宋德福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要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省得到具体落实,必须着力抓好四个重大问题。即经济建设,着力研究解决后劲问题,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精神文明建设,着力研究解决实效问题,以不断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着力研究解决质量问题,以切实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建设,着力研究解决活力问题,以更好地肩负起振兴福建的历史重任。针对福建的工作实际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尤其是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对我省形象造成的损害,省委要求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共同努力树立“五种形象”,即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形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形象,依法治省、以德治省的形象,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形象,从严治党、廉政勤政的形象。为了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在基层得到真正贯彻,省委狠抓了“两个基础工作”,研究拟定了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乡镇工作《纲要》。省委抓的这些工作,总的都是围绕如何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针对的都是福建需要着重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其中“四个专题”是着力点,“两个基础”是落脚点,目的是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目前“四个专题”经过全省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省委已原则通过四个专题的综合报告,“城市社区建设”和“农村乡镇工作”两个《纲要》也已经省委六届十三次全会原则通过,有关政策的配套文件正在陆续下发。

  财政是党和国家政权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财政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和财政工作要体现和实践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学习贯彻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各级财政部门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和工作任务,也是推进财政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财政厅党组十分重视,多次组织学习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财政工作实际,提出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建立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实践中去,就必须继续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正确运用财政杠杆,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办好各级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支持文化创新,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在上半年的“四个专题”中,财政厅积极配合省委、省人大、省政协的课题调研活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并牵头承担了省政府布置的《综合运用财税政策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子课题,着重从财税角度分析福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原因,提出制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综合财税政策的基本思路,并对近期可以采取的几项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在省政府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调研课题中涉及财税政策的思路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完善省对市县的财政体制和事权划分,指导各市研究解决县、乡、村债务负担过重问题,保障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二是严格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强化对财政支出的事前约束和事后监督。三是根据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改变财政资金分散使用的状况。四是改革财政用于支持经济建设资金的使用办法,建立起“四两拨千斤”的理财机制。五是建立和完善对财政供养人口规模的控制制度,切实压缩财政供养人口。

  正是由于全省上下努力学习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各项工作,使上半年的经济工作和社会事业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一是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全省GDP完成1774.98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增速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2%,第二产业增长10.6%,第三产业增长9.6%。二是投资消费保持增长,内需进一步扩大。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299.2亿元,增长8.8%。政府主导的投资领域增长较快,基建、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5.6%和13%。重点建设进展顺利,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假日消费渐趋活跃、春节和“五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总收入达28.66亿元。三是对外贸易继续增长,利用外资较为平稳。上半年我省进出口总额达106.53亿美元,增长8.2%,贸易顺差24.29亿美元。利用外资降幅明显减缓,其中吸引台资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四是财政金融状况良好,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全省财政总收入225.45亿元,增长17.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42.93亿元,增长17.7%。全省财政支出152.49亿元,增长9.8%。地方级收入中的税性收入保持较好增长,税性收入在地方级收入中的比重达85.7%。金融运行较为平稳。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06.7亿元,增长13.8%,各项贷款余额2588.3亿元,增长12.7%,银行信贷集中投向交通、电力等大企业和基础设施以及个人消费信贷,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的增长。

  从财政情况看,上半年各级财政部门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做了大量工作。一是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扩大内需、鼓励投资的宏观调控措施,在积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认真做好财政收入的组织工作,财政收入在保持与经济相适应增长的同时,收入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上半年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扣除不可比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2.9%;地方级收入每月的进度都超过序时进度1.76个百分点,并高于上年同期收入进度0.6个百分点;全省地方级税性收入占地方级收入的比重为857%,分别高于前三年同期比重8.35.32.2个百分点。二是严格预算执行,认真抓好支出进度的分析、督促工作,积极筹措财政资金,加大对困难县市的转移支付力度,重点保证工资发放、社会保障和农业、科技、教育等支出需要。三是继续推进财政改革,特别是预算编制、国库统一支付工资、政府采购等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取得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稳妥推进。四是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和拟授权公司的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财政管理与监督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虽然上半年财政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应该看到,财政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急迫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化解。有关当前财政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将由厅里的各位处长来说,这里我先说四个大的方面,目的是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解决困难的责任和信心。希望大家在这次座谈会上畅所欲言,献计献策,认真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措施,只有把问题找准,原因分析透,才能对症下药。

  ()关于基层财政困难问题。基层财政困难问题,各地反映强烈,社会各界也很关注。基层财政困难,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除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低、债务负担沉重外,最突出的表现是不少地方出现欠发公教人员工资现象。全国除西部地区欠发工资现象严重外,就是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江苏、浙江也存在欠发工资情况。从我省看,至7月底,今年中央出台的调资政策还有8个县、市、区无力兑现,有30个县、市、区只能从兑现当月起开始发放调资工资,未能补发以前月份的增资额,这两种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38.8%,未兑现调资人数占全省应发放总人数的9.1%。至6月底,全省历年累计拖欠中央出台的工资达16亿元,涉及17个县市,欠发工资面广量大。

  造成基层财政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全国的宏观环境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农业结构调整是缓慢的过程,农产品的价格已没有上涨空间,农业区域来自农业的收入很难有大的增长。二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短缺”转为“过剩”。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使不少县乡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下降,甚至破产、倒闭。三是为了抑制多年来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国家先后出台了关闭技术落后、污染严重和资源利用率较低的“五小”企业以及封山育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全局看,这是好事,是完全必要的,但对以农业型收入为主、集约化程度较低的县乡财政来说,收入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尽管上级财政也逐步加大了转移支付补助,这些县乡财政仍困难较多。

  从我省的情况看,比较突出的原因: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有后劲的支柱财源。根据我国现行税制,税源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我省第二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1999年福建省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7.7%,在东部12省市居第3位,在华东沿海省市中高居第一,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5%,居第9位,在华东沿海中居最末位。这说明我省工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工业化水平不高,从根本上制约着我省经济实力的提升,也直接影响着财政的增收后劲。由于经济结构形态在总体上的制约和投入的相对不足,我省企业规模一直难以壮大。1998年全省大中型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l.5个千分点。1999年全省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6个百分点,我省仅高于西藏,居倒数第2位,差距十分明显。1999年我省销售收入前10家工业企业的销售总和仅为273亿元,这在国外也就是一家中等规模企业的水平。二是机构臃肿,人员膨胀,财政包揽过多,支出“无序扩张”。往往经济越落后的县市,财政供养人口越多。1994年县级财政供养人口55.56万人,2000年达到68.42万人,增加了12.86万人,仅此一项一年就要增加20多亿元开支。三是债务沉重,财政风险开始显现。由于福建长期作为海防前线,改革开放前中央对福建基本没有投资,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主要靠举债进行经济建设,加上在举债过程中缺乏统一科学的计划和规范的管理,总体上债务过重,特别是县乡政府。据不完全统计,至2000年底,我省政府债务总规模为510.31亿元,其中,直接显性债务401.04亿元,或有显性债务l09.27亿元。从级次看,市级债务147.08亿元。占2882%,县乡级债务218.62亿元,占42.84%。据测算,这些债务中,具备自身偿还能力的约201.39亿元,占39.5%,而最终需要财政承担偿还的债务估计不低于309亿元。目前,各级债务逾期状况十分严重,尤其是山区市县已接近或超过当年的可用财力(南平、三明、宁德逾期债务分别占当年可用财力96%、111%、110)。从今年开始,对逾期债务,中央已采取直接扣款办法,目前已扣126亿元,今后随着债务还款期的到来,扣款必然随之增加,势必影响财政预算的正常运行。另外,地方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基金会清理整顿的风险也已波及到财政,尤其省级财政将为今后的还贷背上沉重包袱。四是一些基层政府为了突出政绩,兴办各种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些部门不顾基层财力可能搞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使县乡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此外,也大量存在资金使用分散,使用效益不佳,超财力消费,损失浪费严重等现象。

  对基层财政困难问题,省政府非常重视,厅党组也多次组织调查研究,基层财政部门的同志更是付出了许多辛勤的劳动,想了许多办法。面对基层财政的困难,近年来省里也在逐步增加转移支付补助,今后在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还会不断增加规范的转移支付补助。关于体制问题,省里已经在研究,总的思路是按照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保持发展后劲、有利于困难地区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保持省级调控能力的原则进行体制完善。但要提醒的是,大家不能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完全寄托在体制调整上。从以上分析已经看到,体制仅仅是政府间的利益分配,对于困难地区,省已建立了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况且我省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省里必须掌握一定的宏观调控能力,以缩小地区差异,因此,省级财力分配的调整空间并不大,根本在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财政支出规模以及超财力举债问题的有效控制,否则,什么样的体制也解决不了问题。比如说南安与仙游,分税制改革前的基础差不多,体制也一样,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差距拉大了,南安去年财政收入达到6.9亿元,还要承担上缴任务,但财政经济已基本进入了良性发展的阶段,而仙游仍处于极度困难之中。这里的经济发展思路和理财问题值得大家分析研究。因此,要根本解决财政困难问题,关键还得靠自身的努力,靠发展经济,同时还必须严格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利用县乡机构改革的契机,压缩财政供养人口,退出财政越位领域,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逐步缓解财政资金供需矛盾,使困难县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关于财政收入问题。虽然上半年全省财政收入状况比较好,但收入形势不容乐观。从当前的经济形势看,我省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很不宽松,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增长速度明显趋缓,发展中国家也不景气。有人认为,世界经济正面临着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日本对我国三种农产品实行紧急进口限制措施。这些对我省出口产生了直接负面的影响,利用外资压力进一步加大。省内经济发展既有好的表现,同时也面临着不少困难,突出的是内需依然不足,特别是农村市场开拓成效不明显;固定资产投资虽然有所增长,但是非国有投资持续下降;吸引外资仍不理想,有的市实际到资下降较大;受国际市场影响,电子、石化等一些重要经济增长点增幅趋缓等等。这些情况将对下半年的财政收入甚至明年的财政收入产生一定影响。

  从我省财政收入增长机制看,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山区县市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难以建立,达不到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的困难县数量仍然较多。特别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山区县市经济基础薄弱,加上受灾情、农副产品价格下降、生态林保护等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从收入构成看,全省财政收入主要集中在沿海,2000年厦门、福州、泉州三个市财政总收入合计占九地市65%,其他六个市仅占了35%。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五个市的人均财力只相当于福州、泉州、漳州三个市的一半,维持正常运转十分困难。从收入级次看,县级与市级收入发展不同步,市级基本上走向城市化,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但是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县级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另外,县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比重明显偏低,我省有些市县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甚至高达40%左右,制约着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财政收入的组织工作,不能松懈,必须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认真清理税收返还、先征后返和各种收支挂钩行为,配合有关部门查处偷逃税款、骗取出口退税、非法减免税等行为,严格执法,依率计征,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同时,要夯实收入,防止虚增收入,决不允许在收入问题上再有“水分”。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农业税的征收问题反应很大,省人大的调研材料也指出农业税征收问题严重,“有的未按实征收,多采取平均分税或超额收税;特产税的起征价一般就高不就低;种植农业特产税的田地,既收特产税又收农业税;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大于实际耕地面积”。一些抗税案件也暴露出了这个问题。当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在相当范围内存在。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地财政确实比较困难,因而对征税希望过大,层层下达任务,可能征税重了一些;二是有些地方征税方法可能比较简单,采取包税等方式,甚至不顾农民的实际收入而机械定税。这个问题要引起各级财政部门的重视,特别是经济越困难的地方越要注意农业税的征收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激化矛盾。一方面我们要依率计征,按实计征,依法计征;另一方面,要做过细的工作,多做宣传解释,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关于财政支出问题。这些年尽管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但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可以说,在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方面,支出膨胀、包揽过多最为突出。解决财政收支矛盾,在努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严格财政支出次序,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证重点支出、重点项目。

  严格财政支出次序就是要根据“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保工资、保稳定、保重点。所谓保工资,就是要保证编制内机关工作人员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中央出台的工资政策的及时兑现。工资政策既体现党和政府对广大工作人员的关怀,又是调整经济分配的一项重要杠杆和手段,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近年来,一些地区县乡两级拖欠工资的现象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省委、省政府也反复强调,要切实解决欠发工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把保证工作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任务来抓,认真落实。首先,要建立工资正常增长的财力保障机制。各级财政在预算中要足额安排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证按时、足额发放。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党政机关和教育部门职工工资财政统一发放工作,并调整规范国库统一支付工资的项目范围。其次,要强化工资政策管理。各地对自行出台的津贴、补贴项目要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有欠发中央出台工资项目的县、市,要坚决停止执行或取消自行出台的津贴补贴项目,并不得再自行出台津贴补贴。第三,要健全工资发放管理机制,一级对一级负责。今后凡出现当年工资欠发的县乡和单位,一律不准领导干部出国,不准购买和更新小汽车,不准新建、装修办公楼,不准以财政性资金搞项目建设。对享受省、市财政转移支付的县市,要建立财政监管制度和专项审计制度,主要监督其预算安排和保工资发放等落实情况。对当年再发生欠发职工工资的地方,省财政将通过扣减其税收返还和补助支出,专项用于工资发放。对这一点,财政系统各职能部门,如控办、监督局、预算、经建等要全面配合,统一行动。所谓保稳定,是指保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支持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所谓保重点,就是要努力保障国家政权建设、科技、教育、农业、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出增长需要,搞好防灾体系建设,支持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等。

  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目的就是集中财力保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中财力问题,不仅在大预算中要讲究集中,而且在项目预算上、预算外资金统筹运用上、各项政府性基金的安排上也都有个集中财力的问题。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就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财力办大事,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解决财政支出的“越位”和“缺位”问题,解决事权过多与财力不足的矛盾,办好政府应办的事,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严格界定财政资金供给范围,突出解决财政供养人数过多、对事业单位包揽过多的问题。如1999年我省财政供养人数占总人口比重为3.27%,居华东六省第一位,比其他五省的平均水平2.85%高0.42个百分点。如果我们将财政供养人数比重减少到华东其他五省平均水平,可以少供养13.91万人。分地市看,山区四地市供养系数为34%,比沿海四地市(厦门不可比除外)25%高出0.9个百分点。由于财政供养人数过多,每年新增的财力大部分被“人头”吃掉,影响了事业的发展。据统计,八市1999年财力比1994年净增加58亿元,而财政供养人数增加17万元,增人增支20亿元,陆续出台的增资支出35亿元,几乎耗尽了新增的财力。因此,各级政府要严格编制管理,认真界定财政资金供应范围,坚决清理编外人员和“吃空饷”人员,结合机构改革实现财政供养人数的零增长。二是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对经营性的事业单位,一定要推向市场,停止财政供给;对兼有经营、公益双重性质的事业单位,结合其创收能力和收入水平,逐步核减事业经费。当前要抓紧制定生产型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转为企业、政府部门退出行政系列转为经济实体、实行产业化运作的非义务教育单位退出财政资金供给等方面的实施计划和有关政策。三是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退出一般生产性、竞争性领域。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改变项目资金多头管理、分散投入的状况,统筹预算内外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入,以“扶优扶强”为主,重点支持对我省“十五”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生财点,壮大我省经济实力。四是细化部门预算,在财政分配的主渠道上就要下决心按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调整支出结构,并督促各部门管理的各类资金在使用上也要调整优化,使各类资金集中用于本类事业发展中急需的重点支出。比如在保教育的同时,要尽快调整中小学布局;科技经费的投入要讲究效益。同时,要积极提倡资源共享,减少重复投资。

  我们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使公共财政框架体系能尽快建立起来。

  ()关于整顿财经秩序,依法行政、依法理财问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点工作。财经秩序是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厅党组十分重视整顿财经秩序工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工作计划,希望引起各级财政的重视,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这项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做好整顿财经秩序工作,关键是要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强财政监督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但财政监督的力度仍然不大,在财政工作中重分配、轻监督,重收入监督、轻支出监督,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导致财政支出约束不严、控制不力,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铺张浪费现象严重,财经纪律比较松散。当前,财经秩序混乱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还非常严重,突出表现在:会计秩序混乱,做假账,搞两本账,会计信息失真;截留、坐支、挪用财政资金;财政收入混库,虚收虚支;偷税、骗税、非法减免税;私设“小金库”;社会审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职业道德,与客户串通舞弊、弄虚作假,出具虚假资信证明、虚假评估、虚假鉴证等违法违纪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危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财政改革与财政工作顺利进行。目前整治财经秩序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省财政厅去年10月至今年6月,组织对我省60家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发现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共查出企业虚列资产3.62亿元,虚列所有者权益1.76亿元,虚列损益1.22亿元,目前,正根据《会计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企业和单位负责人进行处罚。下一步还要对另外40家企业进行抽查。

  二是在近几年预算外资金清理检查的基础上,最近我们又组织了银行账户清理自查工作。全省自查上报单位数30875个,上报银行账户86558个,自查保留79105个,撤销7453个。下一步我们要重点做好单位银行账户的核查工作,重新核准账户数量,做好撤销账户的资金划转,并对部分单位进行重点检查,进一步完善银行账户的管理制度。

  三是抓了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工作。这项工作自去年6月份开展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据统计,全省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乡镇企业资产评估师、律师等14类经济鉴证中介机构共1698家,已完成脱钩改制404家,注销、撤销710家,停业、退出53家,其余531家正在进行脱钩改制之中,争取年内全面完成我省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的脱钩改制工作。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因此对整顿财经秩序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打好,把这项工作逐步向纵深拓展。

  这里顺便提一下,审计部门反映过,这次习省长在省政府第二次成员会上也提到:财政预算执行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专项资金闲置未用,未按规定用途安排使用预算资金,市、县()财政部门滞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较为突出”。大家对照一下,是否存在这个问题。

  上述问题希望引起各级财政的重视,这些问题很多是历史形成的,有些可以通过努力加以解决,有些问题比较复杂,可能在短时期内还难以解决。但无论如何,我们要认真研究。希望大家展开讨论,群策群力,寻找更为妥善的解决办法,以促进财政事业健康发展。

  (本文是马潞生厅长在全省财政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